原创:我所经历的职业规划两三事

原创:我所经历的职业规划两三事

“职业生涯”融会贯通于每一个成年人的人生道路,它也能为工作与生活带来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
最近我在领英上参与了很多问答,人气比较火爆,其实这也是在我意料之中的,如果我的回答不热门,那我反倒会觉得不自在了。因为说起“职业规划”,我已经有20年以上的经历,并且现在我的工作内还包括类似的因素。虽然我不是一名专业从事这一工作的规划师,但是我的工作、学习、发展、生活中一直都贯穿着“职业规划”的要素。这一要素随同其它商业要素,一直推动着我对企业、对人才的思考、应用、落地与复盘。以下记录是我与“职业规划”相关的个人发展之路,它贯穿着我的整个人生历程,一直相伴于我左右,但不是我的主要工作。

我第一次接触专业的“职业规划”,是在1997年就职的公司与新加坡的合作项目上,当时的上海浦东刚刚开始起步,浦东新区轰轰烈烈的引进了很多世界500强和著名企业,但当时上海人普遍的“宁要浦西一张床、不要浦东一间房”的老思想非常严重,浦东缺少高级管理人才,外资企业招中国高级人才难。我们公司由(原)国家外经贸部设立于浦东新区,我是这家央企里年龄最小的员工,有一次突然被安排去配合中外合作项目,为外方人员做助理,这是一个围绕“厂长、经理职业发展”专设的中外合作项目,通过国际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,为500多位预选人才提供背景整理、简历规划和专项能力培养,最终交给我们公司输送到浦东新区的各家500强企业对应职位上。我当时的工作是协助新加坡的2名职业规划顾问制订访谈计划、协调咨询排程、协助专访过程(做访谈记录、整理要点等)。通过这次中外配合,让我接触到了非常标准的职业规划服务和做法,也让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。合作项目结束后,我回到了原工作岗位,我从事的是国际人才工作(自控、机电、金融IT类技术人才,属国家特批业务)。结合自己对互联网技术的爱好,我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搭建了2个辅助窗口:“mIRC上的#JOB”和“邮件列表形式的工作信息推送”,累积订阅人数了超过4万人,还有几家海外企业也联系到我寻求合作,这使得我个人在1998年的年度业绩中接近公司第一位。在接触这些“不见面”的人才时,我加入了职业规划的做法,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能融合工作的新方法,在无意中也推动了公司的国际业务水平。

1999年下半年,受一位聊得挺好的网友推荐(实际上他是CEO),我入职了他管理的当时正在热门的中国第一代电子商务企业,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,收入提高了5倍以上。当时我对人力资源没有什么概念,虽然之前做的是国际人才业务工作,但是这并不等于人力资源。刚进去有点儿没头绪,好在CEO已经搭建了公司文化和基本制度。但当时面临着人才怎么快速招聘、如何自然留住(不只依靠于高薪资)、如何重点培养,以及如何再创造更多价值的问题!特别是如何再创造,其实非常难,因为电子商务发展初期,市场上没有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,同行之间人才争夺激烈、挖角非常常见。如何激发员工们的向心力、内在动力和工作兴趣,让他们自己乐于承担更多的职能,成了当时比较头疼的问题。既然行业特殊,又没有前车之鉴,那只能自己动手创造了,于是又想到了“职业规划”的方向。几经尝试,加上自己亲历(我同时把自己放在工作场景内,跟业务不么员工一起工作),终于形成了一套合理的IDP管理机制,使得公司员工可以按自己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到其它部门加班,但又不会影响到本职工作,几乎是只用了2个月不到,工作效率高涨、大家冲劲十足,很多员工变成了一专多能的多面手,团队也逐渐开始趋于稳定。

随着电子商务热度的减退,我被一家美国的猎头公司看上,进入到国际猎头行业工作;但不久又被一家国际财团的CEO看中,开始了海外工作(香港)的历程,在这两家6年多的过程中,“职业规划”的这套方法被我在工作中不断改进、应用、再改进、再应用,一直推动着我的思考和应用,不论是对人才的指导、与团队外籍成员的互动、与其它国家同事的磨合、对全球项目团队的管理,甚至是解决客户的困惑,这套方法与工作的不断融合都产生了奇妙的“化学反应”和更多的新方法。而在2007年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,我又去读了梦寐以求的MBA,在我的研究课题中也包含着“职业规划”化学反应后的细枝末节,此时此刻这应该不算是一套“职业规划”方法了,而是系统性的商业关系模型。值得庆幸的是,我自行立项提出的模型和论证,以及研究方向得到了导师和学校的重视,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!

从2006年开始,我被一个偶尔遇到的、热诚又固执的企业高管劝说,在见了一次面后保持了礼貌性的网上联系,那是一个对我来说比较陌生的行业(HR战略-新方法论研究),他用了一年的时间试图说服我到民营的顾问公司任职。2007年我辞掉了香港的工作,到这家顾问公司出任了项目经理兼高级顾问。这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地方,且离职率超高!我在上班第一天就被通知到一家客户那边直接驻场,没有任何入行指导,一切都得我自己去摸索和向同事请教。这份工作很有意思,服务的主要是国内大型企业、上市公司客户,且多数为国家经济支柱行业。工作是需要通过对客户中/高层进行访谈,采用诊断方法,从第三方角度去分析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、可能的内因,思考并重构出新的方法论,以实现组织的优化及突破,此后还要指导客户将新机制落于实处,而在这其中,“人”的发展、“人”的情绪、“经验”的测量与沉淀等,一直是关键要素。

时至今日,我从事着人力资本研究方向的工作,协助企业澄清经营状况、改进管理机制、突破发展瓶颈;除此之外,我的工作还包括了新方法论设计、商业模型建模与论证、人力资本研究、相关行业标准起草等。在我看来,“企业”与“企业”的竞争,实质上就是“人才”与“人才”的竞争,企业应该如何将传统的以“事”为主的管理,转变为以“人”为主的新管理思想,已经成了众多大型企业改革的重头戏!

结束语

2020年3月份以来,随着我在Linkedin问答专栏中的人气高涨,有很多人加我为好友并咨询个人发展问题,有些人提出可以有偿咨询…… 但其实在20多年来,我在线给人帮助一直是免费的(但又不只是单向咨询,持续交流和讨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)。对于部分确实缺少机会的人才,我会帮他们关注机会、写推荐信,或提供适合的发展机会(企业、大学甚至海外)。如今在我的朋友、客户中,大约有2/3的人来自于网友,多数是早期认识并帮助过的人(包括那些曾经的应届生),已经成了企业骨干、高管或专家,并汇入到我的人脉关系中。

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,把赚钱的事放在自己认真对待的本职工作和事业上,而非在生活之外的业余时间,因为我不想把“生活”过成“职场”,那样的人生肯定是狭隘的!我义务帮助他人的意义不在于赚钱,而在于沟通和互助给双方都带来启发和互相学习。免费不等于无用,就像友情不收费一样!最后,请珍惜身边每一位你遇到的愿意免费贡献经验的人,并祝愿每一位为未来努力的人都有好前景!

作者:姚晶磊;
背景:姚先生擅长跨国企业战略与经营管理、人力资源改革与重组、商业建模与论证等专业领域,曾在海外跨国公司、上市公司任职过高层管理与决策顾问等职位,拥有丰富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管理经验,他也曾亲自主持过多个国际项目,促进了中国与海外企业的商业往来与发展。
图片:国际互联网;
版权:归 “非凡8 (Favo8.com) ”所有,转载请务必 与我们联系 及注明原作者信息。

本文由 Favo8.com 精选自 国际互联网(或者原创),仅供个人学习使用。任何经过我们许可的转载,也请同时转载文章版权的原文信息!我们禁止一切未经我们许可的转载!